Desugar Scala(18) -- stackable traits
Stackable traits是一种怎样的特性呢?
来举一个🌰
1 | abstract class IntQueue { |
定义一个IntQueue,抽象类,定义了get和put,没有实现。
1 | class BasicIntQueue extends IntQueue { |
再定义一个BasicIntQueue,把上述IntQueue实现了。
它的实现没有什么花样,就是先进先出。
Stackable traits是一种怎样的特性呢?
来举一个🌰
1 | abstract class IntQueue { |
定义一个IntQueue,抽象类,定义了get和put,没有实现。
1 | class BasicIntQueue extends IntQueue { |
再定义一个BasicIntQueue,把上述IntQueue实现了。
它的实现没有什么花样,就是先进先出。
此文标题党。更切题的标题应该叫做《如何用统计科学来黑星座》或者是《积极注册Facehub,促进统计科学蓬勃发展》
最近对JS社区里的Promises/A+规范产生了很浓的兴趣,感觉Promise这套东西确实蛮不错的,给异步算法的编写者和异步算法的消费者之间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沟通手段,也为异步算法的消费者提供了更悦目易读的代码组织方式。
自己把它实现了一遍:https://www.npmjs.com/package/RWPromise
然后在武汉办公室run了3次workshop:http://cuipengfei.me/blog/2016/05/15/promise/。
手里有了这么一把锤子就总想找个钉子敲一敲。总在想能去哪里找N多异步操作来让我来组织一下呢?
Promise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
其早期的雏形还有里氏替换原则的提出者Barbara Liskov的贡献在其中.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utures_and_promises#History
而Promises/A+这个规范的出现,则为JavaScript世界中众多Promise实现库提供了一套统一的API和交互机制.
Promises/A+提供了配套的测试集:https://github.com/promises-aplus/promises-tests.
其中共有872个测试,如果你的实现能够让全部测试绿起来,则可以认为该实现符合了标准.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了一个算法的步骤,并允许次类别为一个或多个步骤提供其实践方式。让次类别在不改变算法架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以上是wiki对模板方法的定义。
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有一个算法,其中某些步骤是确定的不太会变的代码。而另外一些步骤则需要变化并且自由组合。
《Head First Design Patterns》里有一个🌰:
假设我们需要制作咖啡因饮品,其实就是咖啡和茶。制作步骤有些类似,分为四步:1烧水,2泡,3装杯,4加调料。
其中第一步和第三步是稳定的代码,变化可能性不大,而第二步和第四步则每种饮品有自己的风味。
访问者模式是一种将算法与对象结构分离的软件设计模式。
这个模式的基本想法如下:首先我们拥有一个由许多对象构成的对象结构,这些对象的类都拥有一个accept方法用来接受访问者对象;访问者是一个接口,它拥有一个visit方法,这个方法对访问到的对象结构中不同类型的元素作出不同的反应;在对象结构的一次访问过程中,我们遍历整个对象结构,对每一个元素都实施accept方法,在每一个元素的accept方法中回调访问者的visit方法,从而使访问者得以处理对象结构的每一个元素。我们可以针对对象结构设计不同的实在的访问者类来完成不同的操作。
以上是wiki对访问者模式的定义。
这个定义着实难读。我们来看wiki给出的例子:
假设我们要为汽车建模,汽车有不同的组成部件,轮胎,车身,和引擎。
在开车之前需要先检查车辆每个部件的状况,然后依次启动所有部件以启动汽车。
观察者模式(有时又被称为发布/订阅模式)是软件设计模式的一种。在此种模式中,一个目标对象管理所有相依于它的观察者对象,并且在它本身的状态改变时主动发出通知。这通常透过呼叫各观察者所提供的方法来实现。此种模式通常被用来实作事件处理系统。
以上是wiki对观察者模式的解释。
举一个《Head first design pattern》中的例子:
比如说有一个气象站,每当气象有变化的时候就需要显示当前天气。
需要显示历史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还需要根据气压预测晴雨。
这种情况就很适合使用观察者模式,每种需要显示气象的装置作为观察者,气象数据本身作为可以被观察的对象。
每当气象变化的时候,被观察的对象就会通知观察者来根据新的数据作出新的显示。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the interpreter pattern is a design pattern that specifies how to evaluate sentences in a language. The basic idea is to have a class for each symbol (terminal or nonterminal) in a specialized computer language. The syntax tree of a sentence in the language is an instance of the composite pattern and is used to evaluate (interpret) the sentence for a client.
以上是wiki对解释器模式的描述。
这是一个学术性稍强的模式,不太好找到生活化的比喻。
就直接上代码吧。
策略模式作为一种软件设计模式,指对象有某个行为,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中,该行为有不同的实现算法。
以上是中文wiki中对策略模式的定义。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the strategy pattern (also known as the policy pattern) is a software design pattern that enables an algorithm’s behavior to be selected at runtime. The strategy pattern:
Strategy lets the algorithm vary independently from clients that use it.
#前尘
Principles of Reactive Programming在4月13号又开课了。
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reactive
上次开课是在2013年的11月,当时我刚第一次上完Functional programming principles in Scala,热情很高于是就报名参加了这门课。
还群发了一个邮件找人一起上课。
但是上了几周发现有点难,于是就放弃了。现在去bitbucket看,最后一次push停留在了2013-11-18。
后来还在上海被8x鄙视于无形之中。
14年做了几个月的Scala开发,后来Functional programming principles in Scala再次开课又上了一遍,拿了个认证证书。
大家都知道Scala标准库的List有一个用来做聚合操作的foldLeft方法。
比如我定义一个公司类:
1 | case class Company(name:String, children:Seq[Company]=Nil) |
它有名字和子公司。
然后定义几个公司:
1 | val companies = List(Company("B"),Company("A"),Company("T")) |
三家大公司,然后呢,我假设有一家超牛逼的公司把它们给合并了: